“寻找武汉最美校本课程”启动
操作无人机、玩3D打印、唱京剧、种植花草……在学校里,学生们除了语数外,还能学到不少“尖板眼”。十多年来,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,武汉市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各具特征的校本课程,让孩子们开展兴趣、展现专长、动手实践、考虑研究,在学习中丰富自我,快乐成长。即日起,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教育局发起“寻找最美校本课程”活动,聚集武汉校本课讲堂、教材,集中展现一批特征校本课程,评选出武汉“二十大最美校本课程”。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、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,与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相对应。 开设一门校本课程,让学生们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,有了开展兴趣和专长的空间,更加了解家乡和社会,也表现了一所学校的追求和眼光,是年代教育的缩影。
目前,武汉共有1100余所中小学,都开设了校本课程。如钟家村小学开设了“无人机”课,学校有10余台无人机,学生们能经过亲手拆解、组装机械零件深入了解这项“高科技”;长春街小学将戏曲国粹引进学校十余年,经过《学校戏曲文化》校本教材教每位学生唱戏曲名段,还先后成立了越剧、京剧等戏曲社团,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“小票友”;江汉区福建街小学的同学们在教学楼顶学习给葡萄播种、剪枝、除草,在实践中学会劳作和共享……武汉中小学百家争鸣,一校一特征,这些校本课程呈现出武汉素质教育的生气勃勃。
2018年11月,长江日报教育智库第二期校长论坛上,10位小学校长围绕“校本课程”建设各持己见,剖析武汉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,考虑未来的校本课程如何更有特征、更适合学生开展。“所有的课程,归结到一点,就是育人。”蔡家田小学、育才越秀小学校长翟彦斌说,校本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,优异的校本课程经验值得与更多人共享。
页:
[1]